你好,欢迎访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公济文库!
导航
语种
  • 任何
  • 9244 中文
  • 153 外文
年代
  • 任何
  • 11 2024
  • 101 2023
  • 103 2022
  • 232 2021
  • 262 2020
  • 301 2019
  • 294 2018
  • 297 2017
  • 306 2016
  • 314 2015
  • 322 2014
  • 353 2013
  • 386 2012
  • 360 2011
  • 382 2010
  • 3365 2000-2009
  • 1142 1990-1999
  • 823 1989以前
科室团队
  • 任何
  • 551 消化科
  • 513 泌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 424 眼科临床医学中心
  • 360 麻醉科
  • 359 普外科临床医学中心
  •     更多
作者
  • 任何
  • 225 王兴鹏
  • 189 唐孝达
  • 187 巫协宁
  • 172 谢桐
  • 150 庄心良
  •     更多
文献类型
重要期刊
  • 任何
  • 9397 CA化学文摘(美)
  • 6082 国内统计源期刊
  • 6063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
  • 5067 国内核心期刊
  • 3808 文摘杂志(俄)
  •     更多
检索结果:检索 返回 9397 结果。
保存本页
排序:

作者: 赵保华,孙世淼,朱兰芬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出处: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65

摘要: 病例报告例1 患者男性,35岁,1962年5月30日入院,入院前因咳嗽,痰中带血,被诊断为右上肺结核,应用链霉素、异烟肼等治疗。同年4月23日发热至39℃,口服消治龙3日无效,改用青霉素20万,因有反应而停药。于5月2日又出现高热,全身皮疹,浮肿

作者: 陈其三1,唐立吾2,党渭楞3,司徒在孝1,何毅4,倪胜白5,汪毓兰6,夏良才7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3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4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第二医院;5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6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7解放军某医院)

出处: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65

摘要: '化学感受器瘤'少见,好发于颈动脉体,因而称为颈动脉体瘤,而发生在颈动脉以外的则更少。文献上学者们对化学感受器瘤的组织来源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命名亦是多样,如'化学感受器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巢状软组织肉瘤',等等。我们收集了上海市六个医院共8例发生于颈动脉体以外的'化学感受器瘤'进行分 ...

作者: 余鼎新,张箐,陈宗舜,童葵塘,顾祖万,蒋常生,唐姚珍,徐美莲,蔡博渊,刘宝珠,钟求安,沈时霖,杜文选,黄荣宝 (上海市公费医疗医院儿科;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公费医疗医院儿科;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儿科;上海市儿童医院保健研究室;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上海市杨浦区儿童保健所;上海市杨浦区儿童保健所)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1965 第51卷 第4期 P,

作者: 曹学权,刘癓远,孙世淼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

出处: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65

作者: 赵东生,潘桂芬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出处: 中华眼科杂志 1965

摘要: 两年内,我们的住院病例中共有黄斑裂孔54例,57只眼;其中有视网膜脱离的53只眼,有黄斑裂孔而没有脱离的4只眼。男性31人,女性23人。年龄以41~60岁之间的为最多(表1),占病例的61.1%。右眼31例,左眼20例,双眼3例;共57只眼。

作者: 曹学权,刘癓远,孙世淼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

出处: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65 第10卷 第1-6期 P146-147

作者: 沈时霖,杨鈖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出处: 中华儿科杂志 1965 第14卷 第1-6期 P192-195

摘要: 氢溴酸加兰他敏是治疗脊髓灰质炎瘫痪后遗症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较为有效的药物,最近由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试制成功,并已投入生产。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临床试用,初步认为有一定疗效,较为安全,便于推广。国产加兰他敏的试制成功,丰富了脊髓灰质炎瘫痪后遗症的治疗方法。由于该药尚属试用阶段,需要进一步观察疗效 ...

作者: 赵保华,孙世淼,朱兰芬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出处: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65 第9卷 第3期 P193-194

作者: 霍銮锵,颜和昌,王慰年,曹源康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闵行电机制造学校)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1965 第51卷 第1-12期 P532-533

摘要: 体外心电起搏器自Zoll氏于1952年成功地使用于临床以后,因用时可引起胸痛和胸肌抽搐,目前对持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长期人工心脏起搏者已不适用。但是,它的使用方法简便,不必施行手术,故在急救时渡过危险阶段,它仍占有重要地位,为此,简介自制体外心电起搏器的电路和使用方法如下,供参考。

作者: 余鼎新,张箐,陈宗舜,童葵塘,顾祖万,蒋常生,唐姚珍,徐美莲,蔡博渊,刘宝珠,钟求安,沈时霖,杜文选,黄荣宝 (上海市公费医疗医院儿科;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儿科;上海市儿童医院保健研究室;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上海市杨浦区儿童保健所)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1965 第51卷 第1-12期 P203-211

摘要: 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已无可置疑。但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减毒程度未臻理想,致使接种后高热率(即腋温在38.6℃以上或肛温39.5℃以上)达20~40%之间,限制了推广接种。此后,虽发展了联合免疫方法(即活疫苗加免疫球蛋白,或先注射灭活疫苗一、二次,继注射活疫苗),使接种后高热率下降至5%以下而不 ...

已保存题录(0)